《回雁峰赋》
王棨(唐) 衡岳云开,见一峰兮,秀出崔嵬(cuī wéi,高峻)。彼群雁以遥翥(zhù,高飞),抵重峦而尽回。岂非渐木有程,宜从兹而北向;随阳既远,不过此以南来。
南岳衡山云雾散开,现出一座山峰,巍峨秀丽。群雁远飞至此,遇高山而折返。难道不是因为大雁北归有固定路线,应从此处转向北方?追随阳光既已遥远,便不再越过此地南飞。 观夫苍翠遐标,嵚岑(qīn cén,高峻)孤峙。轻岚侵碧落之色,斜影染晴江之水。彼则俟(sì,等待)时而动,渺塞外以爰(yuán,于是)来;此惟无得而逾,望岩前而载止。
看那苍翠高耸,孤峰独立。薄雾浸染碧空之色,斜晖映照晴江之水。大雁等待时节而动,从塞外渺远飞来;而此峰无法逾越,雁群只得在岩前停歇。 拂此穹崇,归心忽同。遇瀑布而如惊飞缴(zhuó,箭矢),映垂藤而若避虚弓。绝顶千仞,悬崖半空。遥观增逝之姿,似随风退;潜究知还之意,不为途穷。
面对高耸的山峰,归心忽然一致。遇瀑布如惊飞箭,映垂藤似避虚弓。峰顶千仞,悬崖凌空。远望雁群飞逝之姿,似被风推回;细思它们知返之意,并非因路途穷尽。 盖以应候无差,来宾有则。敛飘飘之云翰(hàn,羽毛),阻岩岩之黛色。亦犹鸲鹆(qú yù,八哥),逾清济以无因;何异鹧鸪(zhè gū),度澄江而不得。
大雁依时而来,从不差错,如宾客遵循礼制。收敛飘飞的羽翼,受阻于青黑的山色。犹如八哥无法飞越济水,鹧鸪难以渡过澄江。 于时洞庭木落,云梦霜晴。肃肃方临于鸟道,嗈嗈(yōng yōng,雁鸣)俄背于猿声。稍类乎王子乘舟,已尽山阴之兴;曾参命驾,因闻胜母之名。
此时洞庭湖树叶凋落,云梦泽霜天初晴。雁群肃肃飞临鸟道,鸣声渐远,猿啼相送。略似王子猷乘舟访戴,兴尽而返;又如曾参因“胜母”之名而不入。 若夫壁立天南,屏开空际。信紫阁以难匹,何香炉之可媲(pì,比)。徒见其似恨山堑(qiàn,深谷),如悲迢递(tiáo dì,遥远)。遽(jù,突然)旋遵渚(zhǔ,水边)之心,倏(shū,忽然)别参云之势。
回雁峰如屏障矗立天南,横亘天际。紫阁山难与之相比,香炉峰亦不可匹敌。只见雁群似恨山峦阻隔,如悲前路迢遥。忽而转向水滨,骤然告别高耸之势。 殊不知识其分而不越,守其心而有常。若戢(jí,收敛)藻以咀(jǔ,咀嚼)菱,可居彭蠡(lǐ,鄱阳湖);若浮深而越广,自有潇湘。
殊不知它们知分寸而不逾越,守本心而恒常。若收敛行迹,可安居彭蠡;若远渡深水,自有潇湘可栖。 志在养毛羽,违雪霜。何集九疑而栖息,历五岭以翱翔。大鹏闻而笑之曰:余北海而来,南溟是徙。高飞而万里倏忽,下视而千峰逦迤(lǐ yǐ,连绵)。嗟乎!衔芦违漠之群,年年至此。
雁志在养护羽毛,躲避霜雪。何必栖于九嶷,飞越五岭?大鹏闻之笑道:“我从北海来,往南海去。高飞万里瞬息可至,俯瞰千峰连绵无尽。”可叹啊!这些衔芦避漠的雁群,年年飞至此处便回。 解析1. 主题与手法: 此赋以衡山回雁峰为背景,借大雁“至此而回”的自然现象,探讨“知止守分”的哲理。 运用拟人(如“雁群恨山堑”)与对比(如大鹏笑雁群),增强文学表现力。 2. 结构特点: 以“雁回”为核心,先写景,再引申至哲理,最后以大鹏的视角升华主题。 严格遵循唐代律赋的骈偶句式,如“轻岚侵碧落之色,斜影染晴江之水”。 3. 语言艺术: 生僻字与典故并用,如“曾参命驾”典出《礼记》,体现王棨的博学。 音韵和谐,如“肃肃方临于鸟道,嗈嗈俄背于猿声”,富有节奏感。 4. 思想内涵: 表面写雁,实则暗喻人生——当如雁群知进退,守本分,不贪求过界。 结尾以大鹏的“笑”反衬雁群的局限,隐含对世俗拘束的超越之思。 此赋是王棨律赋的代表作,兼具写景、说理与讽 /喻,展现了晚唐赋的深邃与精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银利达配资,诺加配资,天津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