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宣传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让广大青少年感知夏县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提高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意识,推动夏县文物事业和经济社会协同高质量发展。8月27日,县文保中心、团县委、县少工委联合举办的公众考古活动走进夏县西阴村遗址,60余名少先队员和家长参加活动。
西阴遗址位于夏县尉郭乡西阴村西北部一高地,俗称“灰土岭”的地方。民国 15年(1926)3月,由李济和袁复礼先生调查发现,同年 10 月首次发掘。1994年10—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西阴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西阴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五帝时代的下限应是龙山时代,上限应不早于仰韶时代后期,“黄帝”在时间上正好跟西阴村的西阴文化有段“同时期”,这种“巧合”不仅难得,而且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嫘祖故里就在西阴。
展开剩余68%活动伊始,省考古研究院华夏研究所副所长,夏县西阴遗址负责人吴洋洋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李济纪念馆。他以馆内展板为依托,用通俗语言讲解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的传说,介绍西阴村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考古重要坐标的地位,以及遗址发掘的历程。孩子们认真聆听,不时提问,在互动中深化对嫘祖文化与西阴文化的认知,埋下 “探寻文明根源” 的种子。
随后,队伍前往遗址发掘断面区域,开启“实地考古第一课”。吴洋洋老师结合现场实例,讲解断面形成机理,指导大家通过土层颜色、质地差异,解读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痕迹。“这层浅褐色土层里的陶片,可能是数千年前先民的生活遗存。”他一边示范辨别地层界限,一边引导观察。孩子们俯身记录、轻声讨论,在触摸历史“年轮”中,体会考古 “以小见大”的魅力,理解“严谨求实”的考古精神。
最后,大家来到核心发掘现场。吴洋洋老师沿着探方,讲解考古全流程:从前期勘探、布方,到文物清理、记录,再到资料整理研究。他强调:“文物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发掘需怀敬畏之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孩子们亲手用小刷子清理模拟发掘区土层,感受考古的惊喜与挑战,从历史“旁观者”变身文明“探寻者”。
下一步,团县委将不断尝试探索新的公众考古形式,搭建起青少年和考古之间的桥梁,将考古现场转化为立体课堂,让更多青少年走进遗址、触摸历史,以青春之力守护文明根脉,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初稿:县文保中心
编辑:李沐晨
审核:樊 聪
发布于:北京市银利达配资,诺加配资,天津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