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民艺孵化突击队切实围绕乡村振兴和民艺创新发展需求,赴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简岸社区和碧江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优势,在七年艺术乡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围绕民艺空间设计、民艺资源建档和民艺活化实验三大主题,逐步构建“在地研学—文化体验—美育传播—设计实践—产业落地”的五位一体闭环模式,推动岭南民艺的当代转译与产业赋能。
碧江古村金楼古建现状
在地研学,探寻北滘文化根脉与建筑智慧
在碧江古村,突击队探访村史馆、金楼和苏氏私塾等标志性建筑。从“视履考祥”“退让明礼”的苏氏家训到“左荣右贵”的族风哲思,从贴金木雕的精巧设计到纹路各异的特色瓦当,队员们穿行于街巷宅地,梳理古村文脉遗产,感受家风传承的精神力量。
在岭冬简公祠,突击队与乡贤长者亲切攀谈,并详细了解简岸社区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传统民俗文化。追溯社区起源、重温家族故事、体验民俗礼仪……伴随着乡贤们的娓娓道来,简岸社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突击队采访岭南灰塑传承人梁永泰
对话传统,共筑顺德民艺基因库
民艺是碧江的民俗脉络,更是碧江人的心灵归处。调研期间,突击队专访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陈碧云女士,聚焦传统民艺的传承痛点、现实举措及突破方向。“民艺是情感的联结,是富有生命力的活态遗产”,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民艺保育活化的巨大潜力。
受此鼓舞,队员们走进灰塑传承人梁永泰的工作室,认真聆听53年来从拜师学艺到独自坚守的韧性与温情;走进佛山龙舟工艺工坊,在龙舟木刻手艺人梁灏英指导下感受龙头轮廓、触摸雕刻工具,真切体会从选木到打磨的匠心传承;采访顺德厨师协会副会长高国坚,近距离寻味舌尖上的“精益求精”的美食文化与匠人精神。同学们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视角,用镜头定格粤韵焕彩,用对话深挖文脉精神,用专业点燃活化引擎,为碧江民艺的现代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设计实践,艺术介入景观重构新风貌
在指导老师陪同下,突击队对北滘简岸社区滨水区域、北塘村旧屋区域和碧江德云居展开全面细致的实地勘察。队员们克服高温酷暑,手持专业测量工具和记录设备,深入社区街巷、百艺坊、滨水区域及历史建筑,开展实地勘察与数据采集工作。通过全面了解改造空间的外观结构、建筑材质、历史沿革、治理现状,队员们以专业化、年轻化视角提出多套改造方案和调研报告,让建筑承载更多文化内涵。其中德云街百艺坊建设项目更是搭建起村居与民艺手艺人的交流平台,以创想思维、创新行动方式带动民艺传统立足当代、走向未来。
社区儿童绘画油纸伞
美育传播,打造沉浸式社区民艺体验课堂
突击队深度调研简岸社区文化资源与儿童美育需求,结合社区滨水资源优势,带领社区小朋友们走出课堂,以笔为媒、以景为纸,用童真视角描绘社区新风貌。
小朋友们围坐岸边,或描绘河畔垂柳的自然姿态,或用鲜艳色彩捕捉水面光影,还有的将社区建筑与自然风景巧妙融合,在画纸上构建独特的童趣视角,甚至将多彩颜色绘于油纸伞上,充分展示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队员们穿梭其间,耐心指导绘画技巧,倾听小朋友对画面的创意解读,让艺术创作的活力在社区岸边肆意流淌。
突击队文创设计
产业落地,“民艺+文创”赋能岭南文化潮起来
秉持“设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理念,突击队注重民艺活化的可持续性,通过建立民艺元素数据库、制定设计规范手册等方式,为民艺IP的长期开发提供系统支撑,真正实现“让传统潮起来,让民艺活起来”的实践目标。
此外,在前期文化调研基础上,突击队积极将现代设计语言和传统民艺有机融合,通过深入挖掘顺德美食、建筑造型、手工技艺等民艺元素,展开设计方案的讨论、衍生与汇报。目前,团队已系统设计出竹编、灰塑、龙舟等美食包装、特色手信文创方案5套,并与德云居沟通合作意向,制定落地计划,让记忆与文化传承通过创意载体得以延续。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石静莹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李晓霞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银利达配资,诺加配资,天津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