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2025年夏天,印度又迎来了历史性高温记录。英国《经济学人》报道,从4月份开始,印度多地气温出现明显上涨,平均气温普遍在40℃以上,较往年高出3℃,拉贾斯坦邦的地表温度更是突破52℃。如今走在印度大街小巷,如同置身火炉一般。
国际能源署算过账,印度近15亿总人口,到2050年前至少需要10亿台空调才能勉强满足需求。但迄今为止,全印度的空调总数也堪堪仅有9400万台。更令人咋舌的是,现在印度空调如同中国大熊猫一样稀有,线上线下平台都挂上了“缺货”的标牌。
印度空调荒,归根结底与莫迪此前发动的“抵制中国制造”运动有着密切关联。当50℃的高温逼迫印度民众疯狂抢购空调时,莫迪政府是否能意识到,他们引以为傲的印度制造计划,已经彻底失败了?
印度空调荒
每年的4、5、6月,都是印度夏季较为炎热的一段时期。去年夏天,印度多地连续数日出现45℃以上高温,首都新德里更是一度突破52.9℃,突破自1901年的百年历史记录。6月1日当天,印度北方邦33名议会下院选举工作者中暑身亡,一时间震惊全国。
2025的印度,又延续了去年的烈日炎炎。4月以来,印度多地气温超历史同期,多地体感温度高达40℃以上,地表温度更是突破50℃,气象图照片堪称红到发紫。5月27日,拉贾斯坦邦测量实际高温为52.3℃,逼近历史极限。
在如此灼热的高温下,印度民众的人体降温系统几近失灵,各地政府宣布进入高温灾害紧急状态。无处避暑的居民只能往身上泼着温水,祈求一丝难得的凉意。
根据格力电器的2022年全球空调普查率报告显示,印度空调普及率仅有7%。按照14亿人口计算,目前印度至少还有10多亿人吹不上空调。这10亿居民,不仅包括穷人,还包括部分中产阶级。6月19日《今日印度》曾报告过,印度香料航司的某客机因未开空调,导致部分乘客出现严重中暑。
专业人士预测,2025年印度空调市场销量大概在1500万台至1600万台区间,明年可能攀升至2000万台。但印度大小工厂火力全开,一年也只能制造550万台左右,市场需求和产量之间存在上千万的庞大缺口。想要达到自给自足的效果,无异于痴人说梦。
过去多年间,印度市场35%的空调整机都是从中国直接进口。中国出口的空调物美价廉,受到了民众的热烈追捧。2024年中国全年空调压缩机产能高达3亿,占到全球总量的70%以上,其中旋钮式压缩机产量更是高占95%。这些核心压缩机配件出口至全球各国,为消费者们带来了极大惠利。
但自2021年开始,高举印度制造大旗的莫迪政府就对中国空调展开了猛烈攻势。他们对中国制冷机加征反倾销关税,导致厂家生产成本大幅上涨。今年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煽动印度政府也同步征收关税。莫迪随即高调宣布,对华加征12%关税,进一步抵制中国制造。
但莫迪政府显然低估了印度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度,相较于中国空调,印度精密制造技术低劣,自产空调不仅能效差,而且成本高。一台2冷吨压缩机,中国生产成本最多不超过500元,而印度同规格就要超650元以上,这就是工业制造差距。
生产成本的差异,最终会呈现到终端价格之上。亚马逊购物网站上,美法印1.5匹的空调价格虽然都在3000元左右,但对比当地居民收入后会发现,同样的数字却代表着不一样的意义。美法居民只要工作两周,就能买到一台质量优异的空调,而印度人若按照每月工作20天,则至少要工作5个月才能挣到一台空调钱。
抛开购买力差距不谈,印度空调难产的困境更是艰难严峻。印度所产空调中,70%的压缩机都是中国制造,抵制中国制造就是在遏制印度生产。印度本土空调巨头安贝儿CEO贾斯比尔直言道:失去中国供应链后,我们连现有订单都难以交付,公司已经进入到难产困境。
除了压缩机外,印度印刷电路板、电机、沟槽铜管等多项零部件上都由中国出口提供。2023年中国零部件出口量占到印度的62%以上,其余则来自泰国、越南等等。不过追根溯源,许多泰国越南所生产的零部件,其实也是由中国公司所产。这种产能依赖,印度政府理应察觉到,也应该对本国工业能力有清晰的认知,只能说他们过于高估了自己。
印度制造的失败
4月底,莫迪政府无奈宣布,将对中国压缩机临时免除一年的BIS认证,准许中国压缩机直接入境销售。这一决议虽然来的突然,但实则也是必然。
政府公布后的48小时,PG电塑公司董事长吉普塔直言:整个行业都松了一口气。随后印度各大城市的空调市场便出现疯狂抢购浪潮,格力、美的等知名中国品牌的库存迅速被一扫而空。一些印度中产阶级甚至开始提前囤货,印度再度上演了一出“抵制变依赖”的政策闹剧。究其原因也很简单,他们造不出行业心脏,政策上想摆脱中国,但实力不允许。
从印度空调行业来看,临时的进口政策松绑,只能暂时稳定本土市场价格,避免供应危机,但却无法解决印度制造业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的两大关键难题。
从印度空调问题延伸思考,莫迪自2014年上台后就一直强调加强印度制造,减少中国进口依赖。但现实情况却是,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在持续扩大。2024年上半年印中贸易逆差高达416亿美元,对华进口要远大于对华出口,我国依然是印度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并且从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印度贸易政策分析,这种逆差趋势大概率会持续下去。因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完善,而印度基础薄弱,想要发展制造业,只能从中国产业链中获得相关技术和零件,扮演组装厂的角色。
2021年雄心壮志的莫迪政府豪掷623亿卢比,全面实施生产激励计划,鼓励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在国际社会打响印度制造的标签。
但到了补贴落实环节,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截止去年底,印度政府也只发放了原计划8%左右的补贴资金。其中原因是企业不作为,创新力和生产力令人失望,另一方面是政府不体贴,制定的政策申请流程实在过于繁琐,令大量中小企业望而止步。
还有部分企业为蒙骗政府补贴,暗地里悄悄进口中国压缩机,接着换上印度制造标签。这一系列操作非但没能促进国家制造业进步,还严重打压了行业创新力。
于是2025年3月21日,大失所望的莫迪政府最终选择终止生产激励计划,一项轰轰烈烈持续4年之久,耗资230亿美元的制造业政策就此戛然而止,宣告着印度制造的彻底失败。
始终坚信,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想要成功的第一步是正视自己,第二是认清事实。
银利达配资,诺加配资,天津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